Posted on 13 Nov 2024
緯創(wistron)導覽之後
導覽之後
策展人 / 廖柏森
在為緯創(wistron)的導覽活動之後,大家的回應著實令人感動。因此,想藉由這次展覽的一些思考與感想,來作為此次導覽活動與藝術季的後記與分享。我想導覽基本的概念就是解說與傳遞作品的意義。雖然說在這個範疇中,藝術家主體性觀點與脈絡、動機是最為重要,但對策展人來說,兼顧整個藝術季的核心概念與表現方式說明也是重點之一。所以,策展人的導覽有時候,更多是核心觀點的討論與交流,而作品則更像是用來與觀眾者溝通啟發、交流彼此想法過程中的一個工具。因此,策展人或是策展的功能是連結策展概念與藝術家與公眾之間橋樑的三方交匯的場域。另一方面,在這個大喊「作者已死」當代美學的情境下,作品的詮釋有著更為包容與開放性的詮釋,這也意謂著當代藝術與社會群體的關係是朝向更為社會化、公眾化的參與與體驗。
這種轉變也跟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有關,如果回顧藝術介入自然的歷史---從地景/大地藝術發展的初期,嘗試脫離機制中介的空間性權力改變與傳統媒材的突破到對生態採取更加關懷的態度的「生態藝術」,〝藝術介入自然〞的層面不僅變得更加深入,在美學的價值上也從單純藝術性表現轉向更具社會性與政治性的討論。或許,也是因為「自然」作為一個對象,不再是一個空間與材料的關係,而且是多重社會關係與價值的場域。
因此,我們看到今年的作品:不管是從歷史脈絡討論人類與鳥類遷徙的關係,或是從永續這個概念呈現的生命之柱,到強調體驗與想像的:嘗試做一隻鳥的跨種思維;或是強調自然本身的動態性表現的無盡之地;與利用光學的原理的裝置與影像作品,到與在地關渡國中同學共同發展的參與式的作品;或是有著企業永續管理(ESG)精神的緯創人文基金會的藝術參與,這些都是作為這次策展:「生態,作為一個思考」的公共與開放性思考行動的一種具體姿態與態度。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環境藝術中的經典作品,由德國藝術家波伊斯(Joseph Beuys)在1982年,第七屆的卡賽爾文件展創作的作品《7000棵橡樹——以城市造林取代城市管理》(7000 Eichen – Stadtverwaldung statt Stadtverwaltung) 為例:
在被問及創作動機與目標時,波伊斯聲明:
「我認為樹是一種表現永恆的雕塑形式,而生長緩慢、木質堅固的橡樹更是如此。史前的德魯伊信仰者相信橡樹是萬物的根基,因此他們用橡樹作為聖域的象徵,並以「橡木知曉者」自居,而我也預見相同的未來……我用這七千棵橡樹,向世人提出一種簡單但激進的可能性。」「《7000棵橡樹》是象徵性的開始,玄武岩石碑則是象徵性的標記。這項計畫的未來目標包括:1. 以環境生態教育為目的,向世界推廣城市綠化;2. 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3. 以持續性、創造性與包容性的藝術行動活化社會。」[1]
7000 Eichen – Stadtverwaldung statt Stadtverwaltung),1982[2]
所以,在這個例子中,在波伊斯所謂「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 的概念裡與宣告「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下,提醒了我們身為社會一分子,其實都具有改變自己與社會的創造性。而緯創從2022開始在關渡自然公園的藝術參與與環境保育的活動,也正是體現了這個實踐與態度。而這也是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從2006年的第一屆開始至今,將「環境美學、教育與保育」視為核心的理念的公眾性質。誠如2016年中的宣示:
走過十年,這場藝術行動為關渡自然公園描繪了一幅河口文化、濕地保育與環境藝術共生的藍圖,自2016年開始以「國際關渡自然藝術季」為名,藉由十年累積的經驗與感動,進一步落實、深化對地方的了解與關懷,期望參與的每個人,更能主動積極地重建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受自然啟發,共同為未來的永續找到方向.
在此,由衷的感謝每個參與藝術季的緯創人。
柏森
2024/11/07
[1] 引用至維基百科(2024/11/07節錄)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5%A6%E5%8D%A1%E5%A1%9E%E7%88%BE%E7%9A%847000%E6%A3%B5%E6%A9%A1%E6%A8%B9
[2] 1982年6月,第7屆卡塞爾文獻展的開幕式上,波伊斯作品《7000棵橡樹,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計畫在5年內,由志願者在市內種植七千棵橡樹,並在每棵橡樹旁放一個約120─150公分高的玄武岩石頭”。波伊斯是一位環境保護運動積極分子,他的作品既關注自然,也關注社會,把感覺轉換成對藝術或社會的思考。在《給卡塞爾7000棵橡樹》的計畫中,在7000次反復的種植動作中,讓人與人所處的環境因此而產生了必要的聯繫,波伊斯希望通過用這種方式推動一種“人類生存空間”的美化與改造,呼籲世人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引用至https://topart.cn/MinProgram2/Article/detail_o?article_id=1062 (2024/11/07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