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 Jun 2019

徵求藝術家參與2019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關渡自然公園徵求藝術家,參與2019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刻不容緩」,收件截止日為2019年7月20日止。獲選藝術家將利用約一個月時間進駐關渡自然公園,使用自然素材或友善環境材料,現地創作能傳遞環境意識的作品。

下載簡章

簡介

關渡自然公園自2006年起舉辦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是臺灣首次有大型自然藝術活動在以保育為使命的自然公園舉辦。每年邀請多位國際藝術家,利用自然素材現地創作出能展現藝術美感、傳遞環境關懷的戶外裝置作品。創作過程重視公眾參與,透過對話與合作融入在地精神。活動紮根於深具生態保育價值與豐富河口文化的關渡濕地,打造人與藝術、自然的對話空間,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這門重要課題,期望能為現代社會與自然相處的失衡狀態找回平衡點。

走過十年,這場藝術行動為關渡自然公園描繪了一幅河口文化、濕地保育與環境藝術共生的藍圖,自2016年開始以「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為名,藉著十年累積的經驗與感動,進一步落實、深化對地方的了解與關懷,期望參與其中的每個人,能更主動積極地去重建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受自然啟發,共同為未來生命的永續找到方向。

2019年主題

刻不容緩

"我們正站在兩條路的分叉點上,而這兩條路並不相等,我們一直在走的路看起來很容易,那是一條平滑的高速公路,可以走的很快,終點卻是個大災難。另一條路比較沒有人走,卻是到達終點的最後一個機會,可以確保地球的安全。"

──《寂靜的春天p.318》
         (Silent Spring)

一張2015年發表、集合24種社會經濟與地球系統變化趨勢的研究圖表「大加速」(Great Acceleration),顯示了1950年後以指數向上成長的曲線,具體描繪了今日所處在的大加速時代。這些指標告訴我們,人類所帶來的影響已徹底衝擊了自然,甚至把地球資源消耗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們在知道真相以後,要如何才能安處在這樣的時代?

聯合國大會訂下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及其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呼籲全球共同實現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世界藍圖」。不論是事實的揭露,還是目標的設定,這一切在在告訴我們:改變與行動刻不容緩。如果不能起身而行,再多的目標也是枉然,唯有同心協力,我們才得以在動盪的時代湍流中到達終點。

我們爬梳歷史尋找線索、於是我們跨越領域、跳脫框架,試圖創造契機。

是時候,行動了。

徵求內容

本年度採取邀請與徵求並行方式尋找合作藝術家,除已受邀之藝術家外,另選三項研究計畫公開徵求合作藝術家,包括:「鳥類穿越線調查」、「半鹹淡水引入計畫」、「聲音監測」。

一、鳥類監測調查

關渡自然公園以鳥類為主要保育標的,棲息著大量的鳥類、魚類、蝦蟹等,雖然遭受污染破壞,現今依然是臺北盆地居留於濕地的生物最多的庇護棲地之一。台北市野鳥學會在自然公園成立前便開始進行公園範圍內的鳥類調查。2007年內政部營建署評定關渡濕地為國家級重要濕地,範圍包括關渡自然公園、關渡自然保留區、基隆河、淡水河河道,面積394公頃。管理處將鳥類監測調查範圍更擴大至堤外的灘地範圍。冀望投入長期的鳥類監測,獲悉關渡濕地內鳥類組成樣貌,了解關渡濕地現今保育狀況,並且做為保育濕地的重要參考資料,包括環境工程施作指標,周邊土地開發生態保存資訊等。

  • 創作目標:受邀藝術家可實際參與鳥類調查工作,與調查人員直接互動,並在研究人員協助下運用這些可反映出鳥類組成樣貌以及棲地環境條件的研究資料,共同講述鳥類生存現況與危機。
  • 創作形式不拘,可為跨領域當代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裝置藝術、聲音藝術等。以能夠視覺化與藝術化研究資料者優先,創作過程並需要遵守環境友善的原則,創作出得以傳遞鳥類研究價值與觸發生態保育意識的作品。

二、半鹹淡水引入計畫

關渡自然公園內濕地面臨嚴重淤積,除逐年行濕地環境的復育工程改善濕地環境,維持吸引鳥類等生物棲息所需的環境,同時尋求各種可能的方式增加區內生物多樣性。但園區因防潮堤阻隔潮汐鹹水進出,水體營養鹽交換率不佳,也造成迴游性生物通路的阻絕。自然公園內底棲生物相有持續劣化的趨勢。

管理處自2012年起,持續與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協調,有計畫的開啟關渡八仙堤防4號閥門、3號閘門,引入漲潮時的半淡鹹水,增加關渡自然公園濕地的環境多樣性。並在2016年正式開始進行引水操作。配合植被變化的記錄與底棲生態的變化,已發現引水後濕地的底棲生物多樣性有上升的趨勢,灘地中植被也有被鹹水抑制的情形,顯見引水的工作對關渡自然公園的濕地有正面的影響。

  • 創作目標:受邀藝術家可實際透過研究者協助下瞭解引水過程與目標,並參與底棲生態調查,包含採樣與標本處理,並將此經驗轉化為創作。
  • 創作形式不拘,可為跨領域當代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裝置藝術、聲音藝術等。以能夠視覺化與藝術化研究資料者優先,創作過程並需要遵守環境友善的原則,創作出得以傳遞棲地營造與生物多樣性價值,並能觸發生態保育意識的作品。

三、關渡聲景  藝術轉譯

"改善世界聲景的方式十分簡單,就是學會聆聽。現在,聆聽似乎成了一種被人們遺忘的習慣。我們一定要打開耳朵,對周遭美妙的聲音世界更加敏感。等到我們培養出觀察入微的感官,就能進一步展開有社會意義的大型計畫,以自身的經驗影響他人。

── 聲景之父Murray Schafer

關渡自然公園與台灣聲景協會自2016年起連續三年合作《聽濕地在說話》聲景教育計畫,同時也開始在關渡自然公園長期收錄聲景監測資料。過去三年的聲景計畫,我們運用錄音監測紀錄濕地的聲景變化,引導大眾利用感官,重新連結人類與自然環境,希望透過聲景來推動自然聆聽的美學,找回環境中的寧靜力量,期待讓自然聲景成為主旋律,啟發友善環境的方向與動力。

  • 創作目標:由關渡自然公園與台灣聲景協會提供過去數年的聲景監測資料,透過聲景監測研究顧問(研究員)與藝術家的對話及溝通,提供藝術家創作的背景資料與素材,促成研究者與藝術家交流,讓藝術家將聲景研究調查資料作為素材,融入其藝術創作呈現(創作形式不拘),提供大眾另一種理解關渡聲景特色的介面,為未來投入聲景設計提供參考。

場地

關渡自然公園 https://gd-park.org.tw/

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擁有廣闊的草澤、埤塘等完整濕地環境,吸引許多生物駐足居住,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又因地理位置成為許多候鳥每年遷徙途徑的必經之地,是國際鳥盟列屬的重要鳥類棲息地。自然公園目前由臺北市政府委託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簡稱台北鳥會)經營管理,致力於濕地生態和野鳥的保育工作。

我們將挑選3名藝術家進駐主要設施區創作。主要設施區是關渡自然公園主要對大眾開放的區域,有入園開放時間與門票,區域內包含自然中心、賞鳥小屋、埤塘、步道與其他教育設施。在此區域有多處位置可選擇設置作品。

園區內其他大部分的區域一般民眾無法進入。這些未開放的區域一直被保護著,以供鳥類以及其他野生生物的棲息保育區,民眾可以透過望遠鏡來觀察這些生物,也可以藉由特定的導覽解說行程進入部分管制區域。園區提供許多教育課程,給民眾與大自然之間互動的機會,學習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時程表

田野調查期

  • 8月15日 藝術家抵達、入住
  • 8月16日 環境認識/說明會議
  • 8月17-22日 田野調查(鳥類穿越線、引水、底棲採樣)
  • 8月23日 藝術家離開

現地創作期

  • 10月7日 藝術家抵達、入住
  • 10月8-31日 創作期
  • 11月1-3日 開幕活動、跨域創作研討會
  • 11月4日 藝術家離開

展覽

  • 12月31日 作品展期結束

★關渡自然公園週一為休園日,創作期間逢週一(10/14、10/21、10/28)為休息日。

★時程如有更動以主辦單位通知為準,並即時於網站公布。

資格

  • 藝術家需對自然、人文與環境間關係感興趣,並承諾不會於創作過程傷害環境。
  • 藝術家應具有一些和居民、志工、學生一起工作、合力完成作品的經驗,並且能引導一般民眾參與在藝術創作的過程。
  • 外國籍藝術家須具備基本英語溝通能力,以利與關渡自然公園策展團隊溝通。
  • 接受藝術家以團體組合申請,惟主辦單位僅提供一人份補助(詳列如下),藝術家申請前須同意多人共享此份補助,並不得有議。

補助

田野調查期

  • 機票(交通):藝術家從國籍地出發抵臺北(桃園國際機場)的經濟艙來回機票費用。護照、簽證等其他費用不在補助範圍內。已在臺灣之藝術家,則提供居住地往返至臺北市關渡自然公園之交通補助(國內機票、高鐵、台鐵、客運、捷運等,需保留完整憑證)。
  • 提供抵達第一天由機場至住宿飯店(下午3點入住)的接駁與回程送機。若藝術家在田野調查結束後計畫繼續停留臺灣進行個人旅行,則回程送機需自行安排。
  • 住宿:8月15日check in至8月23日check out藝術家入住獨立住宿空間(含衛浴)。若有隨行親友,需依照飯店的規定自行負擔衍生之住宿費及餐費。
  • 當地交通:主辦單位將提供已儲值之悠遊卡供藝術家於臺北市區通勤使用。

現地創作期

  • 藝術家費用:新台幣8萬元整。主辦單位將依規定代扣所得稅,實際支付額將為扣稅後之金額。
  • 機票(交通):藝術家從國籍地出發抵臺北(桃園國際機場)的經濟艙來回機票費用。護照、簽證等其他費用不在補助範圍內。已在臺灣之藝術家,則提供居住地往返至臺北市關渡自然公園之交通補助(國內機票、高鐵、台鐵、客運、捷運等,需保留完整憑證)。
  • 提供抵達第一天由機場至住宿飯店(下午3點入住)的接駁與回程送機。若藝術家在駐村結束後計畫繼續停留臺灣進行個人旅行,則回程送機需自行安排。
  • 住宿:創作期間與研討會住宿(10月7日check in至11月4日check out),藝術家入住獨立住宿空間(含衛浴)。若有隨行親友,需依照飯店的規定自行負擔衍生之住宿費及餐費。
  • 材料:主辦單位協助尋找現地自然材料或環境友善素材進行藝術創作。主辦單位將有一筆藝術家共享之材料預算,用於購買如麻繩、天然顏料、竹子等材料,有購買材料需求之藝術家需事先與策展人溝通。
  • 餐食:飯店提供自助式早餐、園區提供工作天中餐。晚餐費用自理。
  • 當地交通:主辦單位將提供已儲值之悠遊卡供藝術家於臺北市區通勤使用。

如何申請

  • 備齊以下資料(可以中文或英文撰寫)E-Mail至festival@gd-park.org.tw,收件截止日為2019年7月20日止。文件請以doc. 或 pdf檔案格式提供,圖片請以jpg. 或 jpeg.格式提供,每張圖片檔案請介於500KB 至1MB間
  • 個人履歷:請包含您的背景與經歷、過往獲獎或展覽紀錄。請記得附上您的全名、目前聯絡地址、電話與國籍。
  • 參展動機:請以一頁內容說明您的參與動機,以及您特別感興趣的環境議題。
  • 提案子題:請務必註明欲參與的研究主題,為「鳥類研究」、「引水活化」、「聲景轉譯」。可複選主題,但請針對個別主題提出創作概念。
  • 作品提案:包含簡短概念說明以及草圖,藝術家將可在田野訪查之後修改作品設計,始之更符合場地條件。
  • 作品集:請介紹六件您之前的作品,內容須包含作品名稱、創作年份、創作媒材、展出地點,並附上作品完成照。

創作思考與規定

  • 使用友善環境素材:決選出的藝術家即將在指定場所進行戶外創作,藝術家僅限使用天然的或可環保回收的材料,確保作品在創作過程不對環境造成傷害,並考慮到作品結束後可以被回收分解、回歸自然。作品如需上色僅限使用天然顏料。
  • 優先使用在地材料:藝術作品材料必須優先考量基地內可取得的自然材料。
  • 作品安全性是首要考量。所創作的作品要能於戶外持續展示至少3個月以上,並可耐受10-12月的颱風與豪雨侵襲。作品設計要表現出隨著時間演變的趣味。展出作品將由關渡自然公園保有決定權,回歸自然或進入回收或因安全考量而拆解。
  • 藝術家在臺創作過程將與在地民眾、藝術志工共同進行製作。
  • 藝術家將準備一場公眾分享,與民眾分享過往創作經驗與本次駐村心得。
  • 藝術家將須設計一項公眾參與活動(形式不拘,可為工作坊、表演或其他各種活動)於開幕當天舉行,以利公眾了解創作目標。
  • 藝術家必須參與開幕活動以及跨域研討會的相關議程。

聯絡

  • 公共事務部 韓小姐  | festival@gd-park.org.tw  | 02-28587417 ext. 230
  • 藝術家如有任何疑問、需要更多參考資料,或想要安排至關渡自然公園實地場地勘查,竭誠歡迎於徵選截止日前與我們聯繫,請一律先透過E-mail聯繫。